世界心理健康日特刊: 人工智能 (AI)与心理健康在新加坡的交汇
- Admin

- 10月10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AI 工具有可能让更多人获得支持,但真正的疗愈核心仍在于被倾听、被理解、被连接的人性体验

在地铁上结束漫长一天的旅程,有人掏出手机,打开一款 AI 驱动的应用。聊天机器人询问他们的感受、监测压力水平,并建议一个简短的呼吸练习。它看起来方便、私密、随时可用。
在心理健康污名仍然存在、心理治疗可能令人生畏的新加坡,这样的工具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较低门槛的入口。AI 承诺以人力无法匹敌的规模与效率扩展服务覆盖范围。可真正能否回应脆弱、信任与人际连结这些使治疗具意义的更深层需求,仍是值得追问的问题。
AI 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潜力
AI 在心理健康的应用已不再停留在未来设想。综述指出,生成式 AI 工具可支持心理健康教育、提供症状缓解,并扩展服务触达不足人群 (Xian et al., 2024)。部分研究指出,对某些用户而言,基于 AI 的项目确有助于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。
在新加坡这个节奏快速的社会里,对许多人而言,主动寻求辅导本身就可能被视为困难举动。这类工具提供即时响应。对于不愿告诉父母自己在接受辅导的年轻人,或担心在职场形象受损的专业人士来说,App 成为一种隐秘的生命线。即便是正在接受治疗的人,AI 也可以在两次会谈之间强化“接地”“重构”等技巧。
最大的承诺在于可及性:AI 有能力以极低成本覆盖成千上万人,而这远低于一个小时的传统治疗费用。
风险与局限
尽管这些优势值得肯定,但其局限性同样显而易见。行业分析指出,心理健康类聊天机器人在危机时刻可能提供误导性甚至有害的建议。斯坦福大学「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」(Stanford Human-Centered AI,2025)也警告,若缺乏专业人员的监督,AI 的使用可能反而加剧风险。临床专家强调,聊天机器人无法复制照护中真实的人际关系,一旦过度依赖,还可能使处于脆弱状态的人群被排除在支持系统之外。
另一个问题是“回音室效应”。AI 学习于用户输入的语言。如果一个人陷于自我批判思维,其用语可能被 AI 直接反映回来而不被质疑。交互并未带来新的视角,反而可能强化孤立感。
在危机情境中,风险尤为尖锐。算法无法可靠地判断自杀倾向、自伤或虐待披露。一句通用回复可能加剧痛苦。若缺乏人类的辨识与关怀,其后果可能极严重。
“人在场”的疗愈意义
在治疗中被倾听,不同于被聊天机器人回答。许多来访者描述那种“不带评判地被聆听”的体验极具疗愈力。有些人一生中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情绪不被否定或轻视。
但被倾听只是部分过程。具有创伤意识的治疗师也注意“未说出口”的内容。身体语言、语速呼吸的变化往往象征内在痛苦。来访者可能口头说“没事”,双手却在颤抖。治疗师可以暂停、提供接地、温柔地探询,这传递出那个来访者的细微信号是被看见并被尊重的。
治疗也提供“破裂与修复”的可能。任何关系都可能出现失调。治疗师可能会误对接或过快推进。当这些瞬间被点名、被处理,它们成为一种矫正经验。脆弱不必总意味着被拒绝,信任在修复之后反而有可能更强大。AI 无法提供这种动态的互动修正。
另外一个维度是治疗如何扩展对不同观点的容纳力。AI 往往反映既有模式,而治疗师能在肯定与挑战之间来回穿梭。这可能让人感到不适,但在安全的关系里却可能成为成长的契机。久而久之,来访者学到即便不同意,也不必断连。
“人在场”还带来安全的层次。治疗不仅在言语中展开,也在沉默、语调、表情间流动。神经系统在连接中调节。一个平稳的存在能稳定焦虑,以数字工具无法复制的方式带来安顿。疗愈常在并非提供建议的时候开始,而在“能够与另一人共处安全感”的那一刻发生。
在新加坡语境下的文化细节
在新加坡,文化模式使得治疗中的关系角色更显关键。来访者常在“想独立”与“让父母失望感”之间拉扯。这些不仅仅是表层压力可以记录的条目,而是需要在安全空间中谨慎探索的关系纠结。
例如,模式疗法(Schema Therapy)帮助探究在早年家庭中形成的模式;内部家庭系统(IFS)让隐藏的自我部分找回声音。这两者都需要具有“见证者”意味的治疗者在场。AI 可以作为反思的提示者,却无法成为那个富有同理与响应的他者,协助来访者解开内在冲突。
平衡前行的方向
AI 不是万能灵药,它也不是对治疗存在的威胁。若被审慎利用,它可以扩大服务触达、减少污名、支持持续型工作。但必须以诚实的方式来定位:AI 是补充,而非替代。
治疗的本质在于脆弱、信任与人际连接。疗愈常从那个人坐在对面、以关怀倾听帮助我们感受到不再孤单开始。在新加坡推展数字方案的同时,牢记这一真理或许是最重要的护航方式。
Restoring Peace 是一家专注提供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服务的私人中心,服务对象涵盖儿童、青少年、青年、成人、夫妻与团体,处理焦虑、抑郁、创伤、悲伤、各种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挑战。如需了解更多,请访问 www.restoringpeace.com.sg 或 WhatsApp +65 8889 1848。若想获取定期资讯,欢迎加入我们的 Telegram 群组: https://t.me/restoringpeace
References
Xian, X., Chang, A., Xiang, Y.-T., & Liu, M. T. (2024). Debate and dilemmas regarding generative AI in mental health care: Scoping review. Interactive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, 13, e53672.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11347908/
Wheeler, K. (2025, July 30). The mental health debate about AI as a support tool. AI Magazine. https://aimagazine.com/news/ai-chatbots-risk-mental-health-crisis-stanford-study-warns
Stanford Human-Centered AI. (2025, June 11). Exploring the dangers of AI in mental health care. https://hai.stanford.edu/news/exploring-the-dangers-of-ai-in-mental-health-care
Brown, J. E. H., & Halpern, J. (2021). AI chatbots cannot replace human interactions in the pursuit of more inclusive mental healthcare. SSM – Mental Health, 1, 100017.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article/pii/S2666560321000177
Hipgrave, L., Goldie, J., Dennis, S., & Coleman, A. (2025). Balancing risks and benefits: Clinicians’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chatbots in mental healthcare. Frontiers in Digital Health, 7, 1606291. https://www.frontiersin.org/journals/digital-health/articles/10.3389/fdgth.2025.1606291/full
关键词
AI心理健康新加坡, 新加坡心理辅导, 新加坡心理治疗, 数字心理支持, AI治疗风险, CBT聊天机器人, 新加坡内部家庭系统疗法, 新加坡图式疗法, 新加坡关系治疗, 治疗与AI比较, 新加坡心理健康数据隐私, 治疗中的脆弱, 心理治疗中的破裂与修复, AI心理健康回音室效应, AI危机干预局限, 人际连接与疗愈, 新加坡心理健康科技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