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身份系列: 当职业角色取代了真实自我
- Admin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职业危机往往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,涉及自我认同、主导权以及归属感。心理咨询提供一个缓慢却必要的过程,帮助你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。

工作不仅仅是我们所做的事情,它往往代表了他人如何看待我们,也在更隐秘的层面上,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。它塑造了我们的日常节奏、人际关系和生活意义。在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里,职业与社会地位和稳定性紧密相连,久而久之,角色很容易取代真实的自我。对许多人而言,职位头衔成了身份的代名词。而当这个角色被动摇、失去或已不再适合时,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职业上的不确定,更是一场内在的自我清算。
崇尚成功的社会文化
我们从小就在一个以考试成绩、稳定工作和薪水高低来衡量成功的环境中长大。这样的标准久而久之也影响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。当工作不顺利、方向改变,或是开始感觉不到满足时,很多人会觉得迷失,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。
有些人把工作当作生活的重心,觉得它能带来安全感。但也有人慢慢发现,这份工作越来越重,像是扛在身上的负担。
当“我是谁”和“我做什么工作”变得太过靠近时,生活中就可能出现一些压力和挣扎,例如:
一想到请假或离开职场就感到焦虑
因为是“全职家长”或暂时没有工作而觉得自己不够好
升职、被调职或离职后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
不愿意谈工作,除非自己有好成绩可以分享
放弃兴趣或休闲活动,只因为它们不会赚钱
这些感受不一定会一下子冒出来。很多时候,是一点一滴累积的。可能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有这种想法,也可能是在第一份实习时慢慢感觉到不对劲。
在新加坡,大家习惯把效率放在第一,忙碌几乎是理所当然的,很少有人会去问自己:我是真的快乐吗?久而久之,工作变成了我们定义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单纯的一份工作。
当价值感系于表现之上
一些来谈工作相关困扰的来访者,会说出一种说不清楚的不舒服感。他们可能会说:“大家都觉得我很成功,但其实我心里很空。”或者是:“如果没有这份工作,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。”
选择理论(Choice Theory)提供了一个理解这种内在矛盾的角度。它指出,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五种基本心理需求的驱动:生存、安全感、人际关系和归属感、成就或掌控感、自由,以及乐趣(Glasser, 1998)。当其中某一个需求,尤其是“成就感”,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,其他的需求就会慢慢被忽略。久而久之,我们表面看起来很成功,但内心却感到空洞。
在心理咨询中,我们会邀请来访者去思考:这份工作真的满足了他们的内在需求,还是只是符合别人对他们的期待?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会有点不舒服,因为它不只是问“我做了什么”,而是更深入地问“我为什么这么做”。
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自己
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提供了另一个角度,让我们不只是停留在眼前的困扰,而是往回看,看那些早期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对工作的态度和关系。
有些人会发现,自己对成就的追求,其实和童年经历有很深的关联。也许他们小时候学会了,只有表现得很能干、很独立,才会被认可;或者,他们曾经以为,只有“有用”,才值得被爱。这些早期形成的信念,可能让他们在成年后,把职场变成一个不断表演和证明自己的舞台,而不是一个可以真实表达自我的地方。
心理咨询不是要否定或批评野心,而是提供一个空间,让人们去理解这种动力从何而来。这样一来,来访者就更能有意识地选择前进的方向,而不是继续重复那些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旧模式。
当语言已无法表达
对有些人来说,谈论工作是一件很熟悉的事。他们非常擅长讲目标、时间表和任务进度。但当被问到“你的感受是什么”时,往往就说不出来了。表达情绪的语言,早已被习惯性的功能语言取代了。
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提供另一种进入内在的方式。来访者可以透过绘画、肢体动作、拼贴或写作,去连接那些平常不容易说出口的部分。这些创作不是为了美观,而是为了探索。有时候,画出来的内容或写下的文字,比说出来的更真实、更直接。
有一位来访者画出了一个看起来完美、效率极高的外表,但在这外壳之下,是一个被忽视、感到疲惫的自己。也有人写信给小时候的自己,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梦想的版本。这些过程,就是在重新认识自己,不靠头脑分析,而是透过身体和直觉,让那些被压抑的部分重新被看见。
重新认识不被工作定义的自己
要松开“工作等于自我”的认同感,往往不是一条直线的过程。很多时候,它是从一种迷惘或隐约的不安开始的。慢慢地,这种变化可能会演变成一种类似失落的情绪。人们哀悼的,不只是一个职位或日常习惯的消失,而是那个透过“我做什么”来确认“我是谁”的自己。
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这种“过渡期”是被细心照顾的。来访者不需要急着重新定义自己。他们被邀请去慢慢观察:当不再那么拼命时,内心还剩下些什么?对一些人来说,是重新拾起曾带来喜悦的兴趣;对另一些人来说,是面对对“失去价值感”或“被忽略”的恐惧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浮现出来的,往往不是一个新的职业计划,而是一种更宽广、更有弹性的自我认同。有些人选择继续待在原来的岗位,但与工作的关系变了;也有人开始尝试新的方向。不管是哪种方式,很多人都在这个过程中,慢慢建立起一种更平静、更稳定的自信——那种相信自己并不仅仅等于产出或表现的自信。
重点不是要把工作从身份中切割出去,而是让我们的身份中,能够包含不只工作的那一部分。你不是一个品牌。你是一个完整的人。即使在停下来、静静存在的时候,你依然有价值。
*关于文中提及的治疗方法说明
本文提到的各类心理治疗模式与技术,皆为具备实证基础、由专业受训的治疗师所使用的方法。没有一种“最好”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,因为每位个体或伴侣关系的需求、目标与互动模式都是独特的。在实际工作中,治疗师会根据专业判断,从一种或多种方法中选取最适合您的介入方式。如果您正在寻求心理支持,不妨与您的治疗师沟通,讨论哪种方向可能最符合您的需要。
Restoring Peace 是一家私人心理健康中心,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,服务对象包括儿童、青少年、青年、成人个体、伴侣以及团体。我们协助来访者应对焦虑、抑郁、创伤、哀伤,以及各种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挑战。欲了解更多信息,请访问: www.restoringpeace.com.sg,或通过 WhatsApp 联系我们:+65 8889 1848。如需获取定期更新,欢迎加入我们的 Telegram 群组:https://t.me/restoringpeace 。
References:
Clark, D. (2019, December 9). What happens when your career becomes your whole identity. Harvard Business Review. https://hbr.org/2019/12/what-happens-when-your-career-becomes-your-whole-identity
Franco, F., PhD. (2023, March 20). Career accomplishments don’t always translate to life satisfaction. Psychology Today.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sg/blog/trauma-resilience-and-recovery/202303/untangling-your-sense-of-self-from-your-professional
Raypole, C. (2022, May 18). How to figure out who you are outside of work. Psych Central. https://psychcentral.com/lib/how-to-figure-out-who-you-are-outside-of-work
关键词:
职业身份危机心理咨询、过度工作心理辅导、职场倦怠疗愈(新加坡)、成就压力的心理动力治疗、自我探索的表达性艺术治疗、选择理论辅导(新加坡)、自我认同与职业关系治疗、职业困惑心理咨询(新加坡)、职场心理健康支持(新加坡)、高成就者心理辅导、重新定义成功的心理支持、中年转职适应支持、失业与身份重建心理咨询、找回职业之外的自我价值、职业倦怠的情绪影响、人生转变期心理师支持(新加坡)、过度认同工作的心理影响、如何将身份与工作区分、整体心理疗愈(新加坡)、成人身份探索心理辅导、企业专业人士心理支持(新加坡)、抱负疲劳的心理调适、超越工作的自我探索、人生重启心理咨询、与自我失联的疗愈支持、在职人士心理健康支持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