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心理防御机制系列:逃避冲突与情绪不适
- Admin

- 4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当不适被视为潜在风险时,身心会自动进入保护模式,往往通过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以减少风险。

回避冲突是人们处理情绪不适最常见的方式之一。它能带来即时的轻松感,但如果反复出现,便会影响我们如何表达、沟通与建立连结。有些回避是意识到的,有些则在无意识下发生,但本质上都在保护我们免于面对那些让人感到威胁的情绪。
回避如何保护我们
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源自心理动力学传统,它将这些策略视为无意识的过程,用来保护自我免受焦虑或内在冲突的影响。当情绪过于强烈时,这些机制帮助大脑暂时调节负担。
回避便是其中一种经典防御。它让我们避开困难的情绪或情境,以维持外在的平静。同样的目的也体现在其他熟悉的模式中。
压抑(suppression)让令人不安的想法停留在意识边缘,使人仍能继续运作。
合理化(rationalisation)以“合情合理”的解释来减轻愧疚或失望。
反向形成(reaction formation)以相反的行为掩盖真实情绪,例如心里存着怨气,却表现得格外友善。
这些防御机制在短期内具有保护作用,让我们在情绪难以承受时仍能保持稳定。然而,当它们变成习惯时,也会缩小我们的情绪范围。那些被推开的感受并不会消失,而是悄悄影响心情、人际关系与日常状态。
当保护延伸到身体
随着心理学的发展,自我保护的理解已超越心理层面。创伤研究与身体心理学指出,身体同样会透过自动的生存机制来保护我们。
当神经系统察觉到威胁时,会本能地启动“战斗、逃跑、僵住、讨好”反应。这些不是选择,而是生理反应,目的是维持安全。其中的"讨好反应(fawn response" 指身体通过顺从、安抚或迎合来避免冲突。
这些生理反应与传统心理防御有所不同,但目的相同。
经典防御机制通过大脑的认知运作,调整情绪的呈现方式。
创伤反应通过身体的生理系统运作,调节能量以维持安全。
两者来自同一种保护需求,只是系统不同。理解这一点,有助于我们明白为何回避常常既是心理的,也是生理的——胸口的紧缩、快速的点头、突然想离开现场,往往就是信号。
社会环境中的回避
许多难以表达自己需求的人,往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负向后果。父母的愤怒、冷漠或失望都可能让孩子承受不住。为了保护自己,孩子会迅速学习以取悦、顺从或沉默来换取安全。
到了成年,这种模式常常延续下来。在重视和谐与尊重的文化中,避免冲突甚至看起来像是一种成熟、有礼的表现。然而,在平静的外表下,许多人也同时承受着另一种辛苦——明明渴望诚实表达,却担心会被视为不懂事或难相处。
维持舒适的代价
回避带来短暂的轻松,却制造长期的负担。被压下或转移的情绪不会消失,而是储存在身体与神经系统里,形成紧绷、疲惫、烦躁或持续的不安。
在人际关系中,过度的回避会造成距离感。即使没有争吵,关系也可能变得疏离,因为对方能感觉到某些东西被隐藏了。沟通变得谨慎,小心翼翼,关系看似稳定却缺少真实的连结。
心理治疗如何带来改变
治疗会以理解而非批判的方式看待这些保护模式。重点不是移除回避,而是弄清楚它试图保护的是什么。
来访者会从识别细微信号开始,例如喉咙的紧绷、立刻说“没关系”的冲动,或在坚持界限时出现的愧疚感。
透过这种觉察,治疗帮助身心协同工作,而不是互相对立。人在不适出现时学会保持稳定,表达情绪而不陷入恐惧或自责。随着练习,神经系统逐渐明白——诚实与安全可以同时存在。
从心理动力学对“防御”的理解,到创伤知情治疗中对身体反应的关注,治疗整合了两者,为安全与表达之间建立桥梁。疗愈不在于拆掉防御,而在于扩展选择。
一种更温和的平衡
无论是心理防御机制还是创伤反应,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:保护。一个来自思维,一个来自身体,但都源于对安全的深切渴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保护可能变得僵硬,让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渴望的连结。
治疗的目标,是让这个系统重新拥有弹性,让我们学会辨别何时回避有帮助,何时回避在隐藏。平静不是没有紧张,而是在紧张中仍能保持在场。
Restoring Peace 是一家专注提供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服务的私人中心,服务对象涵盖儿童、青少年、青年、成人、夫妻与团体,处理焦虑、抑郁、创伤、悲伤、各种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挑战。如需了解更多,请访问 www.restoringpeace.com.sg 或 WhatsApp +65 8889 1848。若想获取定期资讯,欢迎加入我们的 Telegram 群组: https://t.me/restoringpeace
References
Charlie Health. (2024). The people-pleasing response to trauma. https://www.charliehealth.com/post/the-people-pleasing-response-to-trauma
Nature Mental Health. (2022). Defense mechanisms revisited: Neurobiology of self-protection.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398-022-02303-3
Verywell Mind. (2024a).Mature vs. Primitive Defense Mechanisms 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what-are-defense-mechanisms-5213880
Verywell Mind. (2024b). Avoidance Coping and Why It Creates Additional Stress 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avoidance-coping-and-stress-4137836
关键词
心理防御机制, 回避, 压抑, 合理化, 创伤反应, 情绪回避, 身体防御反应, 心理动力学理论, 创伤知情疗法, 神经系统调节, 关系安全感, 真实表达, 情绪表达, 新加坡心理咨询









留言